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实施科技创新计划,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贡献,提升科技改善社会品质。《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来,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稳步增长,从62.96%提升到68.39%,增幅提高5.4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9位。
从科技创新评价构成指标看,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位居全国第4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从第17位提升到第10位,充分说明近年来陕西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从第16位提高到第12位;科技创新环境指数保持在第8位。不过,科技活动投入相对下降,从第11位回落到13位。
科技综合水平的提升来之不易,但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浙江等还有一定差距,从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观察还有不小距离,与以上六个省份分别相差18.38、16.16、13.28、11.4、10.8、6.5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72.19%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科技创新短板依然较为明显。
2020年,陕西经济总量GDP实现26181.86亿元,位居全国14位;增速2.2%,位居22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陕西增速波动较大,在经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反映出经济结构和驱动有待改善。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资料图)
陕西为什么要建“秦创原”?
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引言可知,“平台”建设思路和原则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就是说“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干什么?就是解决经济持续发展动能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方法,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供需导向原则。即哪里得病治哪里,而且还要本着根治的目的和目标,也就是针对陕西当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现状,以及需要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堵点等现实问题,根据不同产业类型、产业结构、转型难点和堵点,以及新业态新模式新形态的扩容与转化等,有针对性和可操作实现的改革转化(换)技术路线和办法,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沿着现有产业发展的方向或趋势安排创新工作。同时,在创新链、产业链转化和延伸中,对所产生(衍生)和形成新的具有发展潜力和规模的业态形态,给予及时规划布局,给予政策制度安排和支持,以更大更有效的赢得市场,形成更强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从“平台”建设的功能角度观察,将目标分解成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
从“平台”建设出发点的本质与机制建设看,首先建立立体联动的综合性“孵化器”,就是要持续深化“政产学研金”有效有机的融合,就是把涉及科技创新资源需要统筹协调的相关部门,即政府、产业、学校、科研单位、金融行业等有效整合起来(制定政策制度措施的公共服务领域、从事生产的市场主体/企业、人才培养及研发主体的高校、重点科研攻关承担单位的科研院所、提供经费和资本支持的财政金融部门等),围绕科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研发试验,解决0到1)、生产(研发成果转化成产品,解决1到10和10到N的问题)等流程,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统筹协调涉及创新到孵化的各种方式或模式对接,无论是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现在与未来,实现全方位全领域零障碍的一体化平台对接办理。利用“平台”做好“育苗”工作,即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的催生新技术、新动能、新活力。
资料图。
从“平台”建设的目标发展逻辑和作用角度观察,需要加快推进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即“加速器”怎样加速?从政府服务角度给予引导和支持,主要从政策制度措施上提供优良的加速环境和保障。陕西发布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政策包(总窗口)》,包里政策涉及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科研平台、服务体系等5大类共70条措施。就是形成政府部门服务和支持产业活动单位,统一受理创新事务,提供“一站式”的申报窗口,同时融合全省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和相应政策,形成便捷可操作的“1+N”政策体系。
从政策包设计的具体内容看,一是创新型人才吸引,主要涉及创新创业奖补、税收、职称、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二是成果转化,主要涉及推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转化应用等;三是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培育、资本市场运行、税收奖补等;四是科研机构及平台,支持企业创新平台、研发平台等建设质量与数量问题;五是服务体系,主要涉及支持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众创孵化、技术转移等,建立创新服务体系,重点为研发成果转化做好桥梁纽带,处理好“婆家”和“娘家”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好1到10再到100的问题。
政府即要做好“媒婆”,更要参与做好转化前段的政策和资金或资本的支持,或涉及土地规划、财税、保险、风险等研判与扶持。核心就是做好培植“沃土”,做好“春苗”发育和成长工作,做到顺畅转化。
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性规划观察,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就是要持之以恒做好“两链融合”发展。政府能做的就是搭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纽带,搞好服务保障和资源统筹协调。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互联、互通、互动、互惠和共赢,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着手,不断优化体制,拓展服务链和品质,使“平台”在线上下互动中精准对接,瞄准目标,需求与供给磨合结对。即把产业链上“卡点”问题转化成创新链的目标,又把产业链问题作为拓展和延伸产业的导向,并作为创新链的转化和增效。同时,融合了“孵化、加速”以及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环节,并形成良性的供需性“两链”融合发展态势。也能够借助这个平台把产业需求与创新供给推向市场,达到市场各种要素的相互对接,促进问题的化解或项目尽快转化落地,形成新的产业化形态和发展趋势。
6月5日,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项目在西咸新区集中开工。 图片来源:西咸新区
打造“秦创原”,这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一是创新驱动人才引进与培养。既要重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科技经纪人事业发展和创办企业,又要注意民间科技人才挖掘,以及“平台”促进小发明小创造小工匠的贡献转化提升;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既要光子量子,也要纽扣鞋袜。就是要统筹国内外“双循环”下,呼应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在考虑国防、装备、设施等科学技术引领外,需要重视民生技术深化和拓展,民生市场是最大市场,是全球市场的基础和根基。
二是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不再困难,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很重要。既考虑生产领域,也要考虑服务领域,既考虑应用,更要考量实用;既考虑产业链下游,更要考量产业链上中游;既考虑技术提升,更要考量材料、原料的支撑;我们不能“单相思”、“一厢情愿”,这就需要创新链与产业链要真正的有效衔接和转化,解决好前景、实力、市场、周期预判等具体问题。同时,还需要研发单位的体制机制有效支撑,持之以恒的优良科技环境与条件保障,以及科技人员优良的科学素养品质养成。
三是产业发展的客观精准研判与舆情发布。从宏观层面及时做好经济社会运行研判,特别是产业结构中涉及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业、企业或产业活动单位所面临的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普遍性问题,要及时梳理和归纳研判。同时,精准分类梳理好产业链上“难点”、“堵点”、“卡点”等问题,实施挂牌揭榜办理,督导做好清单和销号工作。
四是谋划西部创新驱动中心平台。立足陕西创新驱动平台,做好区域性创新驱动平台示范引领,放眼全国科技资源和布局,本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通过产业与创新路径,聚集全国创新资源(主要是科技人才、元素、结构等),给自己一个平台建设和发展阵地的同时,也为西部乃至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资源统筹提供机遇与平台,建设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以更好促进陕西科创事业的发展,更好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陕西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五是深化全面科技素质教育。人们对创新的认识,总是在具体物件或产品技术性表现上予以识别,更多的来自于对技术发明成果运用和技术带来普惠性福利的感知中加强,所以,我们要长期加强全民科技素质教育,要以贯彻落实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契机,坚定不移的持续推进科技素养和素质教育,真正形成众创、“双创”环境和氛围,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夯实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