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经济研究》(2023第6期)刊发姜建春同志署名文章—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陕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现转载如下。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陕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姜建春 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为什么要发展数字经济、怎样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深刻阐释了陕西发展数字经济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这一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了“四个经济”的战略部署,在2023年11月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上强调,“要着眼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培壮数字经济战略科技力量”“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力促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陕西发展数字经济指明了方向。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和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以数字赋能为显著特征的新经济形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和云计算、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推动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创新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陕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关键举措,又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有效路径。
一、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陕西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陕西数字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呈现良好态势,成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2年,陕西数字经济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增速达13.9%,位列全国第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能级显著提升,大数据、半导体、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半导体产值达1803.9亿元,居全国第五。单晶硅片、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成绩背后,是陕西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不懈努力。
(一)深入调研摸清底数,踏准数字科技创新主赛道
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立足陕西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和发展,省科技厅会同省工信厅开展专题调研,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30多个重点领域,绘制了《陕西省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图谱》,动态构建了重点企业清单、创新资源清单、产业引领技术清单及短板弱项清单,为持续推进数字科技创新夯实基础。
(二)着眼非对称赶超,强化数字关键技术攻关
“十四五”以来,围绕高性能计算、工业软件、先进半导体器件等原创性基础研究领域,北斗、增材制造、高端机床、无人机等产业关键技术领域,以及空间激光通信、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引领技术领域,接续部署省重点研发计划、“两链”融合重点专项、企业联合重点专项、厅市联动专项等,积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立项项目220余项、支持经费超2.7亿元。组织推荐西安交大、彩虹显示等单位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国拨经费近3亿元。
(三)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高效科技创新体系
在数字孪生、机器人、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重点领域,支持省内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40余个,已支持经费超1亿元。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2022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49家,其中电子信息类、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类等数字经济领域企业3900余家,占比近70%。持续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目前炬光科技、莱特光电等7家数字经济领域企业登陆科创板。
(四)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
以西安“双中心”建设为契机,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陕布局,加快先进阿秒激光建设,推动电磁驱动聚变可行性研究报告尽快获批,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成全球首个10皮秒级稳定度千公里光纤时间传递系统。国家超算西安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超算智算协同布局,为数字技术颠覆性创新发展提供充沛的算力资源。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数字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
在145所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传感器、物联网、增材制造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实施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活动,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
(六)统筹优势科技资源,打造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持续支持各高新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支撑引领和带动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新引擎。今年宝鸡市新能源汽车装置及配件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中,咸阳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级显示器件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从石英砂到电视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60%产品出口到波兰、俄罗斯、巴西等国家。
二、陕西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数字技术基础研究不足,“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在光电芯片、商业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陕西已形成较强实力,但在部分关键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如在数字工业基础软件、核心算法和高端芯片等领域对外依存度高,受制于三星、镁光等大型外企。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特色优势产业仍存在“缺核少芯”现象,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可控科技创新对部分重点产业的支撑力度不足,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
(二)数字经济本土企业规模小,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我省大力加强了软件开发、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领域本土核心企业的培育,但单个企业的规模较小,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科技型企业数量较少,更多的企业仍处于创业成长期,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对产业链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2022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企业法人的比重仅为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仅1.00%,低于1.39%的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5.0%、7.7%,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8.3%和24.6%)。
(三)数字化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培养和支撑体系有待加强
陕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科技人才不足,尤其在产业数字化中,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分析、产品研发、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数字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缺口较大,很大程度制约了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另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数字经济领域科技人才培养与支撑体系,存在重引进轻培育现象。受薪酬待遇、发展环境、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留不住”人才,致使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
(四)存量数字技术成果转化还有些“细绳结”未完全解开
在卫星、电力电子、自动化、光电信息、通信等数字经济关键领域,陕西拥有众多掌握核心科技的军工企业,多项数字技术成果可以民用,因没有上级主管部门明确的支持文件,并且受自身体制和军品流程管控限制,成果的脱密、管控、评估定价等方面有所欠缺,这些单位在成果转化中有顾虑,导致成果束之高阁。
三、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陕西数字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奋力在时代变革中抢占先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相关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创新导向从以技术创新为主向以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并重转变,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科技支撑能力;推动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统筹配置转变,不断提高数字经济领域科技资源配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是夯实基础支撑,奋力在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卫星互联网、北斗时空信息、第三代半导体、基础工业软件、核心算法、高端分析测试仪器等基础研究领域,加强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科研,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承载,加快形成一批靶向创新成果。要瞄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短板,围绕智能无人系统、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数控机床、光子等产业领域,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组成创新联合体,开展产学研攻关。要抢抓未来产业新机遇,在大模型技术、开源芯片生态技术、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前瞻布局,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是优化创新生态,奋力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赢得优势。围绕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化效率提升等领域,打造更多区域承载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撑型、企业主导型孵化载体。聚焦空间激光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数字经济领域陕西实验室,培育争创国家实验室。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光子等领域,建设一批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以产业聚焦、政策聚力、要素聚合、项目聚集为关键,探索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形态。围绕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业服务等领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多从企业等市场主体生产实践中凝练技术需求,更多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牵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加强高素质数字科技人才引育,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攀登行动,引进更多数字经济战略科技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和支撑体系,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
四是促进成果转化,奋力在示范应用中走在前列。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实施“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行动,全面落实“十条措施”,遴选新一批“三项改革”综合试点单位,先行先试,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聚焦通信、电子、卫星等领域,加快制定军工单位、驻陕央企等成果转化操作细则,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接,争取我省央属高校、院所、企业、军工单位适用我省“三项改革”政策,力促更多存量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积极探索军民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塑造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