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日《陕西日报》第04版
“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种种问题,西安理工大学积极推动实施秦创原“1349”工作方案,以抓业绩、抓保障、抓氛围为工作抓手,坚持“服务+引领”工作理念,瞄准水利水电、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母机等产业需求,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实现大转化,进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让科技转化由“不敢转”变为“主动转”。
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李博
“没有了后顾之忧,干事就踏实了。”在西安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周星看来,自己正在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作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包装材料及其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周星假期也没闲着。他忙于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高校教师创办企业会不会被人说“不务正业”?如果转化失败了,存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场地哪里来?资金哪里来?……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种种问题,周星和西安理工大学众多科研人员一样曾经望而却步。
针对科研人员的担心,西安理工大学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2023年5月修订了《西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变“不敢转”为“主动转”;出台《西安理工大学“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管理办法(试行)》,探索社会资本、横向结余经费共同出资成果转化模式,变“缺钱转”为“共同转”。随着改革举措的不断完善,一场新时代的变革正在上演。
“一年来,学校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不断取得进展,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超过60%;通过赋予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及作价入股等方式,创办、参办30余家科技型企业,争取到第三方过亿元的投资。”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申烨华说,“三个年”活动让干部作风再提升,“三项改革”蹄疾步稳。
学校“破”“立”并举的一系列措施疏通了成果转化的堵点,该校教师赵跃觉得过去的一年收获满满。他将光伏跟踪控制器成功转化,在秦创原总窗口创办企业,解决了新能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
赵跃曾面临“不想转”的困扰。2018年,他所在的团队以学校名义将一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科技成果作价1500万元入股一家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公司。在参与聘请评估机构、成果评估定价、所有权转移过程中,他深感程序烦琐、对个人成长意义不大。
针对“不想转”的问题,西安理工大学探索科研绩效考评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修订《西安理工大学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设立成果转化型职称序列,突出技术转移转化业绩权重,让一些成果转化业绩突出而职称长期未得到晋升的教师可以晋升高级职称,变“不想转”为“主动转”。
“我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次的成果转化很迅速。”赵跃将10余项专利成果作价入股创办公司。借助政策红利,赵跃晋升为教授。目前,凭借科技成果转化业绩,西安理工大学共有10余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或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王德法介绍,“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学校积极推动实施秦创原“1349”工作方案,以抓业绩、抓保障、抓氛围为工作抓手,坚持“服务+引领”工作理念,瞄准水利水电、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母机等产业需求,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实现大转化,进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三个年”活动中,西安理工大学加强与秦创原发展公司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国资平台在功能引导、资源配置上的独特优势,利用职业化的团队,贯通学校成果转化的链条,全力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
该校教师张延超通过技术专利作价入股成立公司。秦创原发展公司职业技术经理人为团队提供对接投资机构、初期管理运营、未来行业人才对接等专业化服务。张延超团队产业化所需的资金、运营团队等问题迎刃而解。目前,张延超团队项目作价1000多万元,融资组建了公司,成为学校成果转化的一个标杆。
“正是学校和秦创原相关政策的支持,消除了我们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痛点,我们的成果才能顺利走出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张延超高兴地说。2023年,西安理工大学科研总经费突破5亿元。学校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互为依托、互为支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了“双向奔赴”。
“我们将继续完善服务举措,细化工作环节,持续强化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教师搭平台、建机制、优服务、强支持,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申烨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