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机械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网站!
当前时间: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热点 详细内容
"西安日报:助推西安未来产业“加速跑” ——市政协“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专家协商会发言摘登"
发表时间:【2024-05-28】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103】次

2024年5月28日《西安日报》第05版

        未来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新物种,如何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亟待我们作答的历史问卷。

        5月23日,在市政协召开的专家协商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常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李云松、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斌等专家,围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言献策。

        如何加快布局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看看他们怎么说。

        赵天寿:布局电化学长时储能未来产业

        专家简介: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及环境学冠名讲席教授。长期致力于电化学储能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曾获Croucher资深研究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学杰出研究成就奖。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最有影响力科学思想名录。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主编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顾问编委。

        赵天寿院士长期研究能源领域,尤为关注碳中和领域相关话题。他表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战略性变革。长时储能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电化学长时储能技术处于产业快速发展前期,布局电化学长时储能未来产业是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抢抓能源转型机遇的有效途径。

        赵天寿认为,西安电化学长时储能未来产业关键环节基础良好,建议借助光伏、氢能产业优势,凝聚电化学长时储能领域产学研力量,打造长时储能产业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氢能、液流电池等电化学长时储能面临实际性能差、衰减快、成本高的瓶颈,一方面要引入顶尖科研团队,加强技术攻关,另一方面需针对产业需求,出台长时储能专有支持政策。

        目前,长时储能需求未形成规模化产业,产业链尚不完整,成本降低难。赵天寿建议,依托西安市氢能产业、钒资源优势,通过示范项目建设,汇集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产业链上游企业拓展液流电池相关业务范围,补强产业链。

        李云松:数字赋能为工业生产带来新景象

        专家简介:市政协常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目前主要从事图像/视频处理、编码及传输、芯片设计及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火星探测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

        在前期参加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组织赴广州、杭州等地学习调研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研究,李云松建议:通过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西安未来产业。李云松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及其所形成的迥异于传统的生产力,正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现阶段,西安应当依托并充分运用好这些技术,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他建议,要夯实5G技术底座,加快西安高新天和防务5G通讯产业园等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组建5G终端先行者产业联盟、5G产业数字化联盟、5G多媒体创新联盟,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同时以人工智能补足研究短板,推进“现代优势产业+人工智能”,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高水平智能工厂,拓展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快布局智能软硬件产业。

        此外,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效应是关键。持续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工业软件等技术在我市相关企业“研、产、供、销、服”等环节的示范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拓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和工业互联网车间,为工业生产带来新景象。

        朱常海:围绕六大领域分类推进

        专家简介: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专注科技政策、技术转移、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研究,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评述》《新时代雄安新区的建设理念与发展政策问题》等;出版《我国技术转移策略研究——技术、组织与创新生态》等专著3部,主持广州、上海张江、合肥、杭州、深圳、苏州工业园等课题20余项。

        朱常海认为,未来产业的发展不是创造新的产业门类,而更多是改造既有产业,是一种深度赋能、全面渗透的发展路径。

        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领域。对于这些领域,朱常海建议,要有所侧重,按照战略必争型、争取突破型、前瞻布局型分类推进。要充分认知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长期性,坚持长期主义和系统思维,建立专家决策系统,完善考核评价等制度。

        西部的科技资源和东部的产业技术需求,在客观上存在嫁接的潜力。西安与上海、江苏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建议可以率先依托西安探索东西部城市合作模式,可以通过结成“伙伴城市”实现两个双中心联动,互建“飞地园区”、共建基金、共研项目等形式,促进城市间的要素共享、能力共建和优势互补。

        王文斌:细分新材料助推高端制造业发展

        专家简介:市政协常委、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市工商联副主席。企业主要从事高端先进铜合金材料及其制品的设计、研发和制造,获工信部单项冠军证书(铜铬电触头)、国家驰名商标、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级绿色工厂、陕西省绿色工厂、陕西省质量奖。

        长期从事各类新材料设计、研发和制造,王文斌对未来产业发展有诸多思考。他表示,西安市常住人口在2023年突破1300万,夜间前半夜是用电高峰,后半夜是用电低谷,形成了巨大的峰谷调节储能市场,产业机会绝佳。建议高度重视电力领域发电、储电、用电各个环节的装备制造产业。

        近几年,全球相关团队都在研发铜/石墨烯复合材料,一旦突破,会在电机行业特别是高速电机行业掀起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该材料的优点是在高温下载流降低很少(即导电率衰减较少),在常温超导批量应用之前市场潜力巨大,王文斌建议高度重视该产业。

        此外,他还表示要重点关注电真空新材料、高温合金、钛合金、水制氢产业等方向,关注医疗设备、商业航天、航空发动机、大飞机产业链,通过细分新材料,发挥西安已有产业优势,挖掘科研院所的创新研发能力,围绕新质生产力和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西安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

        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专家深入浅出的发言引起与会政协委员也参与到深入协商、互动交流中,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崔安庆:依靠科技创新 增强发展动能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使之成为最大增量。市政协常委、致公党西安市委员会副主委崔安庆表示,加快实施科技攻关,支持一批有实力的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形成建制化科技攻关能力,同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探索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未来产业原创性、前瞻性技术突破。

        崔安庆认为,在创新主体方面,要加强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着力引进高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企业矩阵。

        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找国内外互补资源,通过开放合作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增强竞争优势。崔安庆表示,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同时要深入对接未来产业先发地区,联合开展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加大融合性和原创性技术供给,并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办好未来产业相关领域峰会、论坛,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主动承接未来产业国际技术转移,深度融入未来产业全球创新网络。

        沙清华: 优化机制 构建融通创新体系

        市政协委员、西安水木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沙清华建议,要推动大型科研仪器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共同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优化机制,促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倡导的“三体联动”,特别是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和社会组织精准对接,构建融通创新的体系。

        白瑾: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 差异化布局产业链

        市政协委员、市社会科学院党建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瑾表示,2023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布局谋划未来产业,例如:上海市布局侧重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而深圳市布局侧重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各地对于未来产业布局类似的较少,差异化较大。建议用好科技孵化器,充分发挥西安科教资源优势,差异化布局产业链。

        王海燕: 布局未来产业 要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市政协委员、西安工程大学校长王海燕建议,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补链、延链、强链,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布局未来产业中,既要注重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迭代升级,也要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成果产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新效能。

        李志军:布局六大未来产业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

        市政协专家协商会上,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介绍,西安市创新资源富集,高校众多,拥有科研机构1400余家,两院院士69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2个。产业基础雄厚,全市经济体量超过1.2万亿元,支柱产业产值达到7409亿元,新兴产业营收突破1300亿元,19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中5条产业链规模超过千亿元,10条产业链产值超过百亿元,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11位,具有布局发展未来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李志军说,根据我市未来产业远景规划,到2027年,西安市将基本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六大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未来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机制,探索“鼓励创新+包容审慎”为一体的未来产业发展机制以及监管模式,为西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撑。届时,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建设、企业主体培育和率先示范应用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李志军表示,今年以来,西安市加快制定出台《西安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下一步,将建立未来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机制,健全完善适应未来产业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探索“鼓励创新+包容审慎”为一体的未来产业发展机制以及监管模式。积极发挥驻市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实验室以及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突出产业导向,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同时坚持未来产业高精尖缺导向,推广“校招企用”模式,吸引一批掌握前沿理论和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加大未来科技顶尖专家集聚力度。

        (记者 闫珅 高茹钰)


友情链接: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陕西科技控股集团
陕西省机械研究院
陕西华夏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政府网站
合作高校网站
科技业务网站
陕西机械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陕公网安备 61110402000135号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丰信路1438号-陕西省机械研究院科研大楼312室  邮编:712000
电话:029-81631519 029-81632329









万企互联 咸阳网站建设 万企微信 IDC主机测评 域名转发系统 IP地址查询 万企工具 超越彼岸BEYOND 六佰号MSDN系统 TOP图标库 六百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