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西安日报》第03版
■记者 关颖
“我们是‘三项改革’政策真正的受益者,不仅顺利成立了公司,让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我所担心的身份问题、资金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张彦峰欣喜地说。
作为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的第001号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张彦峰教授领衔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如一颗春光里的种子,得到了秦创原带来的多种资源的滋养,迅速成长。仅用4个月时间,该成果就完成了从技术“书架”到产品“货架”的蜕变。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陕西科教资源富集,科技成果丰硕。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为了充分激发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陕西充分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以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截至目前,全省试点单位扩大至156家,9.3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完成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576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三项改革”让科研人员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打通了科技成果“变现生金”的有效通道。
为创新“撑腰” 让科研人员大胆转化
“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是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心态。
2021年,以国家深化全面创新改革为契机,陕西在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率先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项改革”试点。2022年3月,陕西在全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
2022年3月,陕西省6部门联合发布《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不断破除制度藩篱,切实为科技成果转化解开细绳子,为科研人员松绑。
“‘三项改革’是激活创新创业活力、缩短科技成果物化周期、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举措。”省科技厅科技战略规划处、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马云说,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不将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国有资产的减值及破产清算,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形成的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这项措施有利于卸下科研人员的思想包袱,消除成果转化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有利于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
经过近20年的持续研究,西安交通大学赵玉清教授领导团队成功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这种薄膜展现出的卓越性能,可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和介电材料等基体,涉及切削刀具、发动机、电子工业、光学器件、航空和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推动成果落地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政策支持力度、自身时间限制等原因,赵玉清教授进行了多次尝试,但遗憾的是,“转化梦”一直没有实现。其中,最为关键的“堵点”就是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属于职务科技成果,在知识产权使用权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受到了限制。
“三项改革”政策彻底解决了赵玉清教授的后顾之忧后,赵玉清教授仅用2个月时间就成立了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并完成100万元前期投资。目前,企业估值已增长至近亿元,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为创新“鼓劲” 着力破解“不想转”
“在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中,高校职称评审更注重通过论文、项目、奖项等方面的权重,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后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未被充分体现。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员也缺少相应的职称晋升通道,创新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马云介绍,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就是解决“不想转”问题。
这项制度明确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路径和评价标准。对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新技术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工作的教师,按照分类评审要求纳入“教学科研型”参加职称评审;对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员,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改革极大调动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引导更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名利双收”。
针对特高压直流工程消防难题,西安理工大学王建渊副教授科研团队与西安同步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组建了电网应急安全装备工程技术校企研究中心。该项目团队专注于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技术的研发和实践,突破了换流站变压器热油灭火、抗爆炸冲击、高可靠性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10余项相关专利技术,设计开发出具有高水平、智能化、高效灭火性能的新型CAFS系统。这些技术成功打破了欧美大流量压缩空气泡沫装备技术禁运垄断。
在“三项改革”政策推动下,该团队以260万元价格将“一种压缩空气泡沫发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通过技术转让成功实现转化。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7座特高压新建换流站,实现销售收入3500余万元。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配套张北柔直工程中成功应用后,为实现“绿色奥运”提供了重要消防安全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属王建渊副教授的职务成果。在2024年的职称评价中,该项目将作为重要的职务科技成果业绩纳入评审指标,为王建渊副教授的职称评审作出贡献。
为创新“搭台” 破解“缺钱转”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血液”“黏合剂”。许多企业和创投机构研判、投资成果转化类项目时,希望成果完成人(技术团队)不仅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参与,还需现金投入,捆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真金白银’的投入,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压力。同时,部分技术团队在学校横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指科研团队承接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协作、转让科技成果、科技咨询及其他涉及技术服务的项目)结余经费处于闲置状态,无法直接用于成果转化投资。”马云表示,支持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大大降低高校教师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资金压力。
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育华教授团队致力于为水果做“外衣”。多年来,该团队攻克了安全性、耐水性、抗菌性等科技难关,形成了腐植酸苹果免套袋膜技术核心专利池、腐植酸土壤调理技术专利池等组成的五大专利集群,涉及核心技术20项。牛育华坦言,自己是“三项改革”中通过“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获益的典型。通过“三项改革”政策的支持,团队的科研成果已走上公司转移转化的路径,并有望将科研结余资金通过作价入股融资企业,为团队可持续创新提供新动能。
出台“十条措施” 破解“转得慢”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在具体操作层面,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败与效率。
在全面总结“三项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陕西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会转、转得慢等问题,力促转成功、快转化。2022年12月,陕西印发的《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包括“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等10个方面27条,全方位推进国资监管、人才评价、科研经费管理和成果评价等领域改革与创新,努力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小切口实现大突破”示范效应,持续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三项改革”政策体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总抓手,陕西省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努力形成以科技、资本、人才、知识产权运作为主的全新的成果转化模式和产业开发形态,打造更多紧密型创新共同体。通过科技成果专场路演,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等,在科创企业经营、市场拓展、资金融通、人才培育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形成“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在科技成果创新方面实现后发快进。
持续推行“三项改革”等创新举措,全省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两年增速超过30%、突破4000亿元,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新培育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单项冠军企业、322家瞪羚(潜在)企业,“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用改革“点火”破障碍、闯难关、蹚新路,陕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