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西安日报》第06版
薛伟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强调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为西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但是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科技创新系统谋划不足。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科技、工信、发改等多个部门和领域。但是,当前我市尚未形成市、区、县“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协同推进体系,仅靠科技部门统筹管理,协调力度不够,科技创新“一盘棋”尚未形成。西安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但资源分隔分散、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缺乏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等不同主体资源要素的梳理整合,科技资源统筹整合力度不够。
二是财政科技投入缺口较大。财政科技投入是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压舱石,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励个人创新创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市财政科技投入与其他同级城市相比尚有差距。从投入规模来看,财政科技支出总量较小,多年来一直处于副省级城市的中下游。
三是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足。一方面,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不足。从科技基础设施来看,西安大科学装置数量较少;从创新能力布局来看,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实验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均没有在西安布局。另一方面,科技领军企业数量偏少。近年来,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较快,但相较于国内先进城市而言总量偏少。
四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偏小、结构不优,缺乏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部分企业研发力量较弱、盈利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差,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引进和消化高校科技成果,成果转化承接力不足。
五是战略性科技人才短缺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企业人才集聚效应不佳。相较于北京、武汉、深圳等城市,我市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材料等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且人才结构分布失衡。此外,人才引进资金投入仍存在缺口,人才引培机制有待完善。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方向: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抓住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型生产要素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立足大规模市场、海量应用场景、完整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等优势,把握场景驱动创新和通用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科技和产业范式变革机遇,激活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挥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与生产力布局,全面提升西安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主体。一方面,要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核心能力、动态能力、先导能力的培育,是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基础,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有力主体。落实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摆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要推进自主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一体布局。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和重大创新场景建设者的作用,引导各类企业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新要求、新场景、新任务,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三是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紧盯数字经济发展前沿。首先,要以颠覆性、前沿性科技创新成果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要进一步重视通过基于纯基础研究的科学创新和产业应用引致的基础研究并行模式,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其次,要紧盯全球数字技术前沿,加大力度支持数字产业迭代更新发展。应积极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数字技术的攻关,支持数字产业迭代更新发展,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互进,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工业化是顺应技术—经济范式变化规律,由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深度融合的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未来,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和绿色化,进一步重视提炼西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模式与路径。西安要重点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战略任务和重大场景,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互促,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探索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新模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动能。
五是把握场景驱动,提升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大场景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要把握场景驱动创新的新范式,形成场景驱动科技创新和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飞轮效应”。场景驱动创新的过程,既是将现有技术、数据和产品应用于特定领域或场景的过程;更是基于未来大趋势与未来场景洞察,发现现有技术瓶颈乃至科学空白,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以场景化问题和任务吸引汇聚多元创新主体创造性配置生产要素,创造新技术、新领域,开辟新赛道、新市场的过程。要加快探索建构场景驱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新范式,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组织模式,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化的创新生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场景上,以新技术的场景化快速应用为突破口,有效破解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和快速发展。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