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西部网》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农高区,杨凌示范区肩负着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使命。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杨凌示范区围绕“国家队”定位和“三区三高地”目标,聚力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藏粮于技看杨凌”“陕西农业在全国树起来看杨凌”“农业对外开放看杨凌”。
藏粮于技看杨凌
推进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据介绍,杨凌示范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在农业科技拔尖筑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增⻓了62%,达到97个;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161项,累计达到477项。
同时,通过高起点建设秦创原农业板块,系统化创建种业、果业、畜牧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6个产业创新中心,初步构建“多出成果、出大成果,转化成果”的创新机制。围绕旱区种业、土壤改良与耕地质量提升、农业节水、生物安全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
此外,加快建设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聚焦国际现代育种前沿和种源“卡脖子”技术,重点围绕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猕猴桃、猪牛羊等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加快选育一批高产高效、绿色、优质、宜机专用等多功能、多样化的优良品种,争做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的排头兵、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者。
看杨凌农业在全国树起来
引领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杨凌示范区不断丰富完善科学试验站、产业链、科技特派员等“六种推广模式”,在全国18个省区建成杨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辐射示范上亿群众发展畜禽、果业、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走向田间地头、富裕千家万户。
同时,系统实施特色现代农业示范“123”工程和杨凌良种繁育示范推广“4455”计划,建成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34.2 万亩,集成展示粮油、果蔬、畜牧等产业 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打造“看得见、学得会、带得走”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样板。
积极构建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村镇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现代化模式,集成一批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城乡融合、乡村治理的成套技术和标准,不断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为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典范。
农业对外开放看杨凌
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贡献力量
自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在杨凌示范区落地建成,先后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举办重大多边活动35场次,实施学术及科技联合研究项目22项,为上合组织国家培养硕博士300名,培训农业官员和专家3.1万人次、覆盖10个国家,交流、培训、示范主体功能发挥良好,基地已成为上合组织农业领域首个共商共建共享平台。
同时,不断提升杨凌自贸片区和杨凌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农业领域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双多边农产品贸易制度、规则、标准的对接统一,推进农产品跨境贸易便利化,陕西苹果、茶叶等30多种特色农产品搭载中欧班列远销上合国家,累计实现出口总额19.07亿元。
在国家农业技术援外培训项目实施方面,开展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和中亚国家涉农企业、高素质农民等的远程农业技术培训,持续推进境内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建成10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传播10多个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辐射面积达3000 多万亩。